中信保诚养老2035清盘在即,15只养老FOF年内将同迎“三年大考”

  • 栏目:资讯   
  • 来源:证券之星   
  • 发布时间:2024-03-16 14:56
  • 阅读量:9101   

年内又一只养老FOF距离清盘近在咫尺。

今年3月18日,中信保诚养老2035三年持有即将迎来“三年之期”,不过其规模表现尚与合同约定的存续规模相去甚远。

3月7日,中信保诚基金发布公告称,如若中信保诚养老2035在三年持有到期日的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基金合同》应当终止,将于2024年3月19日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

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该基金资产净值仅为5961万元。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接近中信保诚人士处获悉,该基金将大概率走向清盘,由于规模距离2亿元的清盘红线差距不小,公司尚无“保壳”的相关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浦银安盛养老目标日期2040因为同样的原因,成为了2024年第一只被正式清算的FOF。2023年则共有7只养老FOF迎来清盘,其中5只基金的离场原因,均是未能达成2亿元规模的存续要求。

三年亏损16.21%

中信保诚养老2035成立于2021年3月16日,基金在募集期间认购总金额为6722万元。作为发起式基金,中信保诚同期自购了1000万元,占比14.88%。

过往三年来,中信保诚养老2035的认购户数和份额保持着微幅增长。其中2023年全年,基金份额合计增加了6.2万份。截至同年中报,基金最新的持有人户数则为603户,与三年前成立之初相比增长56户。

但从去年年末的规模数据来看,中信保诚养老2035的总规模不升反降了761亿元,收益表现的不及预期成为基金规模下行的主因。

在成立首年,中信保诚养老2035截至2021年末累计获得了8.86%的回报,却在2022年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收益率波动下行。同时,基金直到2023年8月前仍能在绝大部分时间中跑赢业绩基准,然而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市场的两轮较大回调中,其超额收益也开始持续告负。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15日,中信保诚养老2035成立以来回报为-16.21%,同类排名173/201。2024年以来,该基金则累计下跌了2.11%。

公开信息显示,中信保诚养老2035是基金经理李争争进入公募行业后管理的首只基金。李争争曾任职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后于太平洋人寿保险担任账户管理高级经理。2019年6月,李争争加入中信保诚担任投资经理,先后担任中信保诚养老2035和2040两只养老目标FOF的基金经理。

从投资风格来看,在过去一年的震荡市中,出身险资的李争争在2023年明显呈现出了比同类产品更偏稳健的策略。

根据中信研究所在年初一份研报中的测算,在穿透持有基金的持仓后,全市场养老FOF的纯债占比从2022年底的61.21%下降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53.73%,权益类占比则同期从31.81%上升至2023年三季度的40.02%。

但相比之下,李争争在2023年前三个季度,反而持续提升了中信保诚养老2035的债券类配置。

数据显示,中信保诚养老2035在2022年末配置的债券型基金,其占总重仓基金规模的比值为34.78%,穿透重仓基金的资产配置后,债券在重仓基金中的占比为40.16%。但在此后的三季度中,这一数字持续上行。2023年3季度末,中信保诚养老2035配置债基占比55.67%,也是这一数字在基金成立以来首次突破50%。基金穿透后实际投向的债券规模则超过净值的一半,高达61.26%。

去年四季度以来,李争争重新看好权益配置机遇,四季度末,中信保诚养老2035的权益类基金占比48.62%,接近基金合同在下滑曲线中对2023年权益仓位所规定的、53.6%的比例上限。成立以来的重仓标的中,还首次出现了普通股票型基金,如中信保诚量化阿尔法和交银医药创新等。

四季报中,李争争表示,2024年将在科技创新和弱周期复苏之间的寻找均衡。

不过从结果来看,过往一年的投资操作对基金业绩贡献和回撤控制并不显著。其中,第一大重仓基——中信保诚精萃成长,或成为让养老2035的业绩受到牵连的关键因素。这只成立于2006年的老牌基金迄今累计实现了538.77%的收益,但在近两年成为中信保诚养老的首大重仓基金后,业绩和排名均快速滑落。2023年以来,该基金核心配置于电力、国防等成长股,以-15.23%的年收益率排在同类产品的中后部。

清盘后,投资者何去何从?在有关后续措施方面,中信保诚曾在3月15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回应称,基金终止后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且不得通过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的方式延续,后续具体信息可关注产品公告。

截至2023年年末,个人投资者在中信保诚养老2035中的占比为85.62%。记者了解到,养老FOF在被动清盘后会进入财产清算程序,期限为6个月,并在完成清算后,按基金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净值和份额对持有者进行对应的金额退还。

规模发展遇冷

养老FOF产品的设立目的,是旨在追求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并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成立三、五年后便被迫结束存续生涯的现象早已不是孤例。

据统计,在2023年的公募市场中,共有7只养老FOF迎来清盘,其中5只三年期基金的离场原因,均是未能达成2亿元规模的存续要求。今年1月,浦银安盛养老目标日期2040因为同样的原因,成为了2024年第一只被正式清算的FOF。

而以主份额成立日期统计,今年还有至少15只三年持有期的养老FOF将同样迎来持有到期的“规模考”。从去年年末的规模来看,这些基金中超过半数仍在清盘线下,仅有3只基金超过了2亿元,包含中信保诚养老2035在内的8只基金规模甚至尚未超过1亿元。

相比成立之初,上述15只基金中还有2/3的基金规模都出现了缩水。其中最新规模最大的泰康福泰平衡养老为9.57亿元,但在过去三年缩减了1.28亿元。

为应对清盘危机,也曾有基金公司选择以真金白银护盘。记者注意到,成立于2020年12月1日的华安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混合,在2023年9月30日总规模为1.3亿元,而同年11月,华安基金曾以自有资金分两笔累计申购了约9000万元、1.03亿份,于年末将基金规模托举到了2亿元以上。

不过对于救盘行为,华东一家旗下有养老FOF发行的中小型公募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这种操作通常只会发生在公司本身规模较大、且产品规模据清盘红线也并不太远的产品中。

“一些头部机构会将养老FOF作为重点业务,中小机构一般是没有那么多预算的。在目前养老产品属性高度同质化的市场,养老FOF未来可能会像ETF一样,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该公募人士表示,“但在过去一两年,整个公募行业无论大小机构,在养老FOF业务的发展上可能都比较艰难,尤其是零售端。”

截至3月15日,全市场成立一年以上的212只养老FOF基金中,近一年取得了正收益的仅有11只,其中回报率最高的不超过1.3%,而亏损最高的一只亏了18.89%。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养老FOF以“下滑曲线”的方式约定不同大类资产逐年的投资配比,对仓位上下限的具体规范,一定程度会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有所掣肘。与此同时,投资者养老投资规划意识较弱、养老FOF产品投资范围的有限性、合同机制的完善空间,也成为现阶段制约养老FOF发展的因素。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则指出,目前我国A股市场散户仍旧占据主导,投资短期化、情绪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大部分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持有权益仓位较多叠加股市低迷,是养老FOF基金收益不及预期的原因之一。

明明表示,但在个人养老金长钱入市后,由于资金长期稳定,预计将带动A股市场波动降低,形成长期“慢牛”行情,与养老金良性互动、相互成就。而养老FOF由于其持有更多的权益仓位,股市长期“慢牛”对其带来的拉动效应或更为显著,有望成为个人养老金产品市场中的领军产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