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非遗元素的接入点,给民族文化寻出路

  • 栏目:文化   
  •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2023-01-29 14:12
  • 阅读量:14146   

阅读技巧

在云南,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创新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下去,实现了非物质遗产与现代生活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也带领当地居民走向富裕。

今年春节期间,许多游客选择在丽江风景秀丽的泸沽湖游览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摩梭人和摩梭文化。

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母系社会习俗。摩梭手工纺织和著名的“出门结婚”习俗一样,是保留至今的原生态文化风格。当地妇女从小就学会了织布、纺纱、拧毛线、绣毯子、织腰带,这些都是摩梭妇女必须掌握的技能。

白天干活,晚上纺纱,生活还在继续,生活却没有改善。“今天不行,我们得想办法出去。”20多年前,摩梭妇女阿奇·杜挚·马不甘于在重复劳动中筋疲力尽的梦想,萌生了拓展传统手工纺织技术的想法。现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带领村里的妇女找到了手工编织致富的路子。

然而在云南,却活跃着一个又一个“七独立马”。他们通过创新传承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在“吃、住、行、购、娱”各个方面实现非物质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用手过好生活

“2001年春节,一位来自日本的客人看到我们的纺织品后,称赞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经他介绍,日本福冈博物馆派人到村里,买了两套摩梭服饰在博物馆展出。”阿齐都·马志说,这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下定决心,要把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品带出去看看世界。“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靠纺织让村里所有的女同胞过上理想的生活。”

村里25岁的个体户拉姆2004年外出打工,当时月收入只有500到600元。她说,自从和7个妈妈一起做了手摇纺纱机,月收入能达到1000多元,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照顾了家人,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让姑娘们回来,摩梭母系家族才能稳定延续。”除了赚钱,阿七都知马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初几年,对于永宁的摩梭人和其他民族的妇女来说,手工纺织只是妇女解决温饱问题时的一项生存技能。但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些手工艺品,村里也有了大学生。有些家庭要照顾生病的亲人,都是靠这种不规律的微薄收入。只是与机器相比,这种生存技能显得优势不足,尤其是在浮躁的旅游消费市场。没有多少人愿意停下来了解摩梭手工艺品,愿意为它付出更多的钱。

他们的焦虑不无道理。此前在丽江古城,机器围巾只卖20元到40元/条,手工围巾卖到60元/条,导致手工围巾大量滞销。

在民族文化中寻找出路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重新寻找出路,阿奇·杜日玛和他的儿子阿奇·尼玛采尔花了不少心思。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阿钦依玛孜尔毕业后回到村里,收集整理摩梭人非物质遗产的手工艺工艺。他想用自己的努力,在摩梭人的传统手艺上留下可追溯的历史印记。

经过8年的努力,阿钦依玛兹尔目前工作的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所,帮助摩梭人建立了一个摩梭手工艺品展厅。在摩梭文化研究会的帮助下,他在与机器复制的斗争中发现了12种摩梭图案。这12个图案作为新一代摩梭手工面料的标准图案,已经注册了版权,获得了各种法律和文化的出生证明。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十二种与摩梭人传统生活相关的图案只能用手工编织,不能用机器编织。

“现在回头看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失落的原因是,完全忽略了摩梭手工除了凝聚了摩梭女性的汗水,还应该有文化附加值。”他说。

阿奇都日玛说,她过去只知道“文化”是“读书写字”,现在探索摩梭人的手艺也是“文化”。显然,马现在致力于传统手工业,得益于“文化”观念的转变和信心的建立。

找到非传统元素的访问点

泡过温扎染的白族,巧夺天工的乌银铜,傣族的手工造纸技艺到著名的鹤庆银器、彝绣服饰。云南是民族艺术的宝库,刺绣、银饰、杂色铜等手工艺品都凝聚着传统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

近年来,云南省各地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的创新和有益尝试,成功将非物质元素“嵌入”现代生活,并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了非物质遗产与旅游在“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合理利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艺术、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项目,推进半山酒店等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建设,实现非物质遗产与旅游元素的链接。依托传统工艺非遗代表性项目,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全面推进以“金、木、土、石、布”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品向新型旅游商品转型,实现民族手工艺与旅游元素的链接,让非遗“活起来”,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保山腾冲高黎贡文化创意产业园诚邀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入驻。以皮影、土陶、藤编、纸伞、造纸、布鞋、阿昌锦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游客“零距离接触”。通过“非物质遗产+”现场传播的发展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衍生品与现代生活和市场对接,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市民和游客“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隐藏在都市商圈里的昆明顺城崔璀市场,有云南礼品主题区,有华宁陶艺、竹藤编织、扎染等非遗产品;特色文创产品将官渡古镇、讲武堂、大观楼等昆明地标建筑,以及蒸鸡、炒乳扇等云南特色美食融入创意产品,让消费者带走关于云南和昆明的时光和片段。

“要想让民族文化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就必须找到与当代人需求的连接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业的兴起、城市游客的增多以及当地旅游纪念品的不断开发,拓展了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工艺美术的繁荣也带动了房地产、物流、食品、旅游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