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前后的“秋燥”其实不一样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千万别大意
- 栏目:热点
- 来源:中新网
- 发布时间:2025-09-29 03:11
- 阅读量:8845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后,气温逐渐降低
季节变换,该如何养生?
秋分前后的“燥”有啥不一样?
--> |
这些知识快记好
01
秋分前后的“燥”有明显区别
秋分是“秋燥”的关键节点,秋分前后的“燥”有明显区别。
秋分前——“温燥”
因仍残留夏季的余热,空气干燥且温度偏高,这个时候称为“温燥”,容易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等症状。
秋分后——“凉燥”
冷空气增多,气温下降,“燥”与“寒”结合形成“凉燥”,除了干咳、皮肤干裂等干燥症状,还可能伴随怕冷、鼻塞、流清涕等类似风寒感冒的表现,尤其北方地区因降水少、风力大,“凉燥”更为明显。
02
秋分过后这类人群要注意
一寒一燥,是秋季的主要特点。秋分后,一天比一天冷,气温逐渐降低,阳气收敛,阴气增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容易造成血压增高;天气干燥,雨水减少,血液容易黏稠。此时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秋季,特别是天刚刚转冷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
俗话说“春捂秋冻”,此时要注意“秋冻”不宜过度。当气温低于18℃,应及时增加衣物。此外,天气转凉,更应注意脚踝、膝关节、腰部的保暖。
03
应对“秋燥”,试试这样喝
秋分作为季节交替的“健康关键期”,既得缓解秋天干燥带来的口干、皮肤干等问题,也得防范寒凉伤身。专家提示,可以选择适当的药膳调理,既滋补身体,又能增强抵抗力。
适当摄入甘蔗、荸荠、梨、葡萄等,对防止“秋燥”有一定的好处。秋天要注意补充水分,秋梨加冰糖煮水喝,或加陈皮、蜂蜜,对防止“秋燥”比较有效。
此外,张伯礼院士还推荐一款药膳——沙参麦冬瘦肉汤,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比较适合。
制作要点:半斤瘦肉、30克沙参、30克麦冬,搭配大枣、生姜煮开。煮开后,小火再炖30分钟,然后加入盐调味,对生津润肺有好处。
此外,还可以试试桑叶雪梨甘蔗水。这是从治燥咳的经典名方——“桑杏汤”中化裁而来,不仅具有清肺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还能通便。
制作要点:桑叶15克,甘蔗一小段,雪梨1个(切块),加水煮15分钟,待冷却后温饮。
04
应对“秋燥”,试试这样练
激活肺经,改善肺功能。缓解“秋燥”,不妨试试这套养肺保健操,全身都能得到锻炼。戳视频,掌握动作要点
俯身抱肩:双手交叉放在肩膀上,低头感受后背的拉伸感。吸一口气,用力向后弓背,屏住这口气,在极限位置停1~3秒,呼气回正。
开门见山:双手从两侧抬至胸前,翻掌向上,向两侧打开,感受前胸和手臂内侧的拉伸感。在极限位置吸气,保持1~3秒,呼气回正。
弯弓射雕:将手臂向一侧举起,同时向外旁开一步,身体往后仰,另一侧手臂沿着肺经行走的方向回到胸前,感受胸前和手臂的拉伸感。左右交替为1遍,做5遍。
秋分后,天气转凉
外出记得及时增减衣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猜你喜欢
- 这种常见食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还能防癌!2025-09-29 02:34
- 比亚迪第二代秦PLUS上新6.98万元起2025-09-29 02:30
- 传染病防治新法新在哪?2025-09-29 01:48
- 沾上氢氟酸,立即冲水是良策2025-09-29 01:02
- 如何科学选购速干衣2025-09-29 00:15
- 双节将至,守护儿童健康:这份“安全+健康”指南请查收2025-09-28 23:23
- 娃一入秋就拉肚子?当心是“秋季腹泻”在捣蛋2025-09-28 22:11
- 探访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病房:解码生命科学新可能2025-09-28 21:31
- 湖北荆门·钟祥第四届长寿文化旅游节开幕2025-09-28 20:10
- 专家:40岁及以上阶段是扭转心血管疾病趋势关键时期2025-09-28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