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如何创意表达向往的“山水”久事群展里艺术家们“花头满满”

  • 栏目:资讯   
  • 来源:东方网   
  • 发布时间:2024-04-03 20:50
  • 阅读量:16469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4月3日报道:中国文人最爱山水画,人们向往和歌颂自然,一直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永恒主题,而在当下,当代艺术家们以新媒介、新手法和新观念探索出不同以往的“山水画”全新表达。有艺术家与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互读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有艺术家发明了专利技术用粘稠的大漆在轻薄的苎麻上作画,更有艺术家花费近十年时间对山上一座亭子进行的无数次观察和记录,并从气象学角度对同一景观反复阐释。

今起,上海久事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山水游”拉开序幕。展览共展出包括曹晓阳、车建全、傅百林、高郁韬、金江波、陆易、吴观真、杨奇瑞、杨泳梁、叶冰、游东醌、余友涵等在内12位当代艺术家,共计37组作品。

“山水”不仅延续着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鉴赏,传承着历史文化的精髓,而且还为生活在大都市中的当代观众们带来精神上的抚慰,即一种逃逸性的“出世”体验,从而疗愈现代化高强度生活所造成的异化。

展览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后姜俊告诉记者,越是城市化的地方,人们越是向往自然风景,比如印象派的风景,它最火的时候就是19世纪至20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只有在大都市,才需要关于风景的主题艺术作品来为人们畅想“出世”的诗和远方。姜俊说,对于山水,古人有古人的媒介,当代人有这么多新的媒介。当代艺术特别强调的是如何用当代的方式来描摹当代生活。当今信息时代,最火热的手段就是AI,还有表演、行为、跨媒介等艺术,这次“山水游”展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创作。

记者现场看到,12位参展艺术家在借鉴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的同时,结合现代艺术的多元表达手法,创作出了一系列既具有时代感又充满哲学思考的艺术作品。

来自福建闽北、也成长于厦门的年轻艺术家吴观真带来《那水》系列。福建素来有着用漆的传统,吴观真也受过很好的漆艺训练,如何将大漆这种古老的材质,突破传统桎梏,在当下的语境中呈现,吴观真找到自己方式:他将手工织机进行改造,经过特别调整过经纬度与宽幅的苎麻成为画布,将大漆铺展在更为清透、虚薄的苎麻之上。这项技术还获得了发明专利,被称之为“一种轻盈可透光的漆画艺术制作工艺”。

吴观真说,这是漆艺的全新打开方式。漆诞生于自然,苎麻也是源于自然,自然之物的生命过程本就会让人感受到时间美学的意义。让苎麻来承担大漆的厚重,让大漆的厚重从苎麻抽出的丝线上点滴闪烁,宛若山石青苔在阳光雨水中恍惚呼吸,从而赋予漆艺与记忆从未有过的现代诗意。

青年艺术家高郁韬则试图在创作中探索如何以一种诗意的艺术方式去代替日常事物。影像作品《对白系列·春江花月夜》摄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莱茵河畔,是高郁韬与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互读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艺术家念一句,Siri听到后马上反馈读出下一句,这样你来我往的相互吟古诗。“一方面从诗歌内容出发,它是关于游子思愁,而我常年漂泊在外求学,是无数游子中的普通一个。另一方从诗歌的艺术角度出发,我爱这首诗,它就像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既有让人动容的细节,又有广阔的宇宙观。”高郁韬这样解释,当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一首中国诗词时,与我应和的是冷冰冰的AI语音,颇具“黑色幽默”。

车建全带来了长达近两小时的影像作品《亭》。这来自艺术家花费近十年时间对山上一座亭子进行的无数次观察和记录,并从气象学角度对同一景观反复阐释。作品以选择性记录的单纯动作回到静观式的观看,探讨真实与虚幻、遮蔽与显现的哲学命题。在这里风、湿度、雨雪等天气元素成为统摄剧场观看的决定力量,在天气和时间的流转之间,《亭》也成为传统文化影像化的符号象征。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入世”与“出世”的哲学理念得到了新的诠释与拓展。展览通过参展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中“山水”以及在当代艺术中的传承和转化,并在多种媒介和跨媒介中展示“游”的多种可能性。上海久事美术馆表示,希望借助展览激发市民观众和广大艺术爱好者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自然”与“人工”、“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与艺术家们一同游历于山水之间,感受那份来自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展览由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提供设计支持,将持续展出至2024年6月2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