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寒雪消处春意升

  • 栏目:热点   
  •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2023-01-20 08:50
  • 阅读量:6124   
大寒:寒雪消处春意升

蜡酒自给,金炉暖。年关将至,大寒已至。在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章,寒潮裹挟着一年的结束,也标志着货物回归的开始。

大寒是极端的寒冷。据古书《二十四节气》“十二月中旬,初寒尚小,故云。半个月就大了。”《二十四节气》云:“大者,寒之限也。”严寒节气,频繁南下的寒潮,带走了空气中残留的温度和水汽;此时寒风新雪未融,天地之间的雪是残酷的,只剩下极寒。早晨起床,迎接你的是“门前台阶冻银床,屋檐冰钟乳石”;远远望去,只见“北方风吹霜重,南山云压雪”;大雪未消,饮间,叹曰:“大冷天怎无一杯酒,想恨之入骨。”在寒冷的地方围坐在火炉旁,是一种难得的安静温暖。

在古代,大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等鸡奶,即母鸡进入大寒季节,在寒冷中感受到春天,开始准备抱蛋育雏;二是鸟类疾病严重,意味着鹰和猛禽嗜杀性极强,变得凶猛凶猛,更善于捕猎和攻击,加紧觅食御寒;三遍,水润,腹实,说明湖面冰冻到了极点,连河中心都变得坚实了,这也让冰玩的开心。在物候转换中,有一种循环的自然哲学。俗话说“寒气正盛,以后天气会变暖的。”千里冰封之下,众生在冬眠中积蓄能量,只有寒冷才会温暖,冰雪才会融化,春天才会绽放出最旺盛的生命力,让人不得不感叹。四季有千万种哲理。人世间,怕一时风风雨雨不容易,怕晚了也不容易。在世事无常中,只有身处逆境而不被委屈,不被顺境淹没,才能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从容不迫,在下个月的怀抱中培养旷达的心境。

农谚有云,“寒夜星光灿烂,米贵如金”。大寒是气温变化的极端,冷暖规律也影响农业生产。在北方地区,广阔的田野已经被冰雪覆盖,没有多少农活。人们在农闲时“冬歇”,一方面要适应天气,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牲畜的御寒防冻和土地中肥料、堆肥的堆积,为春季的农事做好充分准备。南方土地还没有冻坏,还是要加强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此时正值一年中降雨最少的时候,及时浇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做好防寒防冻、兴修水利、追施冬肥工作尤为重要。此外,寒冷的气候也反映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向往。有“寒地见三白,农民丰衣足食”、“寒地若下雨,二三月多雨”、“寒地猪湿,三月芽烂”等一些俗语,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对风调雨顺的期待,体现了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追求。

俗话说“大寒迎新春”——大寒守岁末,新春节气在立春前后,两者往往重合。此时,空气中越来越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五颜六色的民俗也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人们已经“洗过澡”、“掸过灰”、“贴过灰泥的窗户”和“利用市场”。在收拾旧物、打扫卫生、布置家居、置办年货的忙碌过程中,他们一扫后顾之忧,迎来了全新的生活。大寒之日,也有丰富的饮食习俗。很多地方都有“吃糯米饭”的习惯。通过食用八宝饭等糯米,可以达到补气健脾、驱寒保暖的良好效果。北京人在大寒吃年糕,也叫“祛寒糕”,用“年年高”的谐音中了好彩头。在南方,人们有“尾奢食”的习俗,最初是为了感谢土地公保庄稼丰收,生意兴隆,现在演变成了年底招待亲朋好友,奖励员工的聚会。年底祭祀,尽情盛宴,一年的辛苦在冷温与繁华民俗的对比重叠中画上句号;在千家万户的灯火下,有许多渴望休息和团聚的心。

小寒严寒,无风不冷。3949天,正是“冷成一团”的时候;年底了,做滋补养生,正是时候。重感冒的保健重在“藏”字,要安心养神,专心收气,讲究气血调和,心情舒畅,做到“正气存内,邪气不可为”,符合冬季闭藏的特点。日常生活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或者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还要特别注意御寒保暖,及时添衣,避免寒证入侵,诱发其他疾病。在饮食方面,当“冬藏”与“春生”交替时,冬季进补也要遵循滋阴温阳的原则,顺应季节变化,注意保护脾胃。大寒有食“三冬”之说,即吃冬瓜、冬枣、冬蔗达到清热润燥、补肺益胃的功效;还可以多吃桂圆、红枣等东西,有温心护肝的作用,为阳气的生长做准备。红薯、山药、土豆等根茎类蔬菜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热量和维生素,让身体在冬天做最后的滋养,迎接春天的到来。

寒气已至,冰雪未消。人们在广阔的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宁静,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人间的温暖。站在冷云的寒风中,让我们等待即将绽放的春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